您的位置:首页 > 员工天地

我眷恋的家乡


作者:姜六喜   发布日期:(2020-10-09)   点击次数:

我眷恋的家乡

  我的家乡在农村。这些年来,我离开家乡在外奔波,是家乡给我的动力和拼劲,尽管在外奔波艰难,曲折,坎坷不平,走了不少的弯路,但家乡的每一支歌,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道岭,每一坝田,每一块土,一棵树,一株草,每一朵花,都是我一生中深深的眷恋和回望。

  俗话说:“金窝银窝都不如自己的宝窝”。尽管没有大都市那般繁华,但在我心里,家乡有着属于它的独特风韵。虽然我的家在农村,但是我从来没有因为我家在农村感到任何的不如别人,因为我深深的爱着生我养我的这片黄土地。

  我的家乡位于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娲氏村,地处 沟壑纵横的半岭地区,村子分为七个小组。北枕骊山,南临灞水,与白鹿塬隔水相望,东和洩湖镇毗邻,西与灞桥区洪庆镇接壤,处于红河下游,而红河在史书上被称为女娲沟,传说,女娲造人时就住在女娲庄,此地便得名娲氏村。娲氏村隶属蓝田县的华胥镇。而华胥又是中国上古时期母系氏族社会杰出的部落女首领,相传她踩雷神脚印,感应受孕 ,生伏羲和女娲 ,传嗣炎帝黄帝,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在八千多年前,华胥为了部族生存,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足迹遍布黄河流域,创造了中国的渔猎、农耕文化,开创了中华文明史 。

  因此,家乡很古老也很原始,家乡在古老和原始中成长,成长中孕育着原始的真实和真诚。传说中的娲氏村太白庙始建于汉,至明洪武年间,是一座道教宫观,昔日香火旺盛,灵验十方,善男信女,有求必应,殿宇宏伟,古树参天,花木锦绣,仙境宜人。庙内主供三太白雕像。原有三进大殿,气势雄伟,香火鼎盛,而太白算卦于韩信,寓意"为人做事不可短见",广为民间留传至今。就是这座古庙,凝聚着当地十村八乡村民的心,祈祷风调雨顺,因此得名也叫龙王庙。据记载,三大太白神,大太白被称封为福应王,二太白称封为普济王,三太白称封为惠明王,专管人间福祸善恶,功名利禄,寿命延年,消灾可免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后在文革时雕像遭到破坏,现存一座太白庙坐落于我村的东头,庙前涓涓溪流常年不断,它是滋养生息娲氏村民的源泉,称为太白泉。每年的农历六月初三是太白庙最热闹的日子,这一天,人们把庙宇打扫的干干净净帖上对联和过大年似的,十里八乡的人们赶来烧香跪拜,有的祈求太白爷赐给一个健康活泼的孩子,有的感谢太白爷满足了他们的心愿。村口沿路彩旗飘飘,庙前的广场上,搭起了戏台,穿着古装衣服的演员怒吼着秦腔,台下不时有人喝彩。村里自发组织的扭秧歌队随着激昂的鼓点不停地变换花样;“跑旱船”的时不时出点怪样儿,逗得人们哈哈大笑。再远一些的地方,就是孩子们的天地了,这里是人山人海,孩子们的尖叫声、笑声、喊声混在一起,简直震耳欲聋,什么玩具手枪啊、弹弓啊、磁铁啊看得人眼花缭乱,最吸引我的是一位吹糖人的老艺人,他看起来有七十多岁了。一小块儿糖稀在他手里三下两下就揉摄成猪八戒、孙悟空、各种小动物引来孩子们的争抢。还别说,庙会上真热闹吃货也不少,什么蓝田荞面饸络、葱花饼、烫面油饼、红糖油糕、江米粽子、蓝田酿皮子、蓝田凉粉等等,应有尽有、玲琅满目。因而真切中隐藏着素朴、随意恬然便构成了我家乡的韵律。

  这些年随着南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也给家乡带来了稳步发展契机,村里的年轻人也都走出去了,见识了外面的世界,有的也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其中娲氏村的贾红妮就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代表,由她创立的西安勺勺客餐饮服务有限公司,注册商标“玉之美勺勺客”已成为中国团餐50强企业,声誉享誉大江南北,其个人也获得“陕西优秀企业家”等荣誉和称号,为家乡解决了近2000多人的就业岗位。还有张旭日、雷红海等他们都是家乡人的骄傲和行业中的领头羊,他们都是我心目中的“能人”。虽然他们在外成绩显著,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和眷恋是难舍割不断的。助困扶残、捐资助学、定点帮贫的行动成为世人佳话。他们为家乡所做的一切便会在时间的催化中封酿成一坛醇浓幽香的陈年老酒,幻化成一幅意蕴深沉的水墨丹青,最终成为家乡人在外打拼刻在心底永恒的珍藏。

  是的,我眷恋家乡是因为这里连绵不断的山岭是真实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家乡人是真实的,就连他们因生活中的磕磕绊绊引发的怒目圆睁,甚至尔虞我诈也是真实的、真诚的,没有丝毫的遮掩。这种真实和真诚似溪涧的涓涓清流,洗去在外奔波游子心中的烦恼,使一颗颗躁动不安的心会变得宁静、平和和坦荡。这也许是我对家乡人最好的诠释,也是我对家乡最深刻的感受,因此,只要闭上眼睛家乡的山山水水,村村落落,沟沟谷谷,草草木木便会浮现在眼前,而且在岁月的剥蚀中,愈加清晰,历久弥新。家乡的人情世故,甚至相互间的恩怨情仇,都是曝晒在太阳底下的,没有含蓄,也没有隐讳,就像千百年来在乡村传唱的那一首首山歌,虽然原始古拙,却总是百听不厌。

  我眷恋家乡,更眷恋家乡的山和水。家乡虽然是山岭交织,但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佳话。每年三月仿佛一夜之间山坡上开满了如雪的杏花,像白云,像浓雾,风过村庄,落英缤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杏花香气,这下可忙坏了蜜蜂,醉了乡亲。漫步树林间,惬意无比,吸一口清爽新鲜的空气,所有的不快和疲劳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走在纷繁溢彩,花香浓郁的杏花树下,像似神仙漫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花絮飞飞,看着错落有致的农家小院,闻一闻泥土的芳香,听着鸡鸣鸟叫,看着流水潺潺,弯腰在挖一把荠菜、拔一把小蒜和苦菊,不由得使人感觉到大自然的绝妙美伦,真正找到了天地万物相融合的感觉,顿时你会感到一身轻松和愉悦。

  在家乡银杏栽培具有2500多年历史,每年的5月底6月初银杏上市时以传承久、颜色金黄、果肉厚纤维少、味甜芳香可口、果核味甜的特点,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乡村旅游也常年火热,可谓:三月看千亩杏花争奇斗艳,四月陶醉花海喜看山水秀丽,五月泥土芳香美景杏黄山岭,六月大美圣果喜迎八方来客。

  我眷恋家乡,就因我扎根在家乡丰腴的秋天里,每当深秋来临走在家乡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涛荡漾的海面上。蓝天、白云、丽日、金色、红色,每个人都会深深地被家乡这一派田园风光陶醉。站在“庙头坡”上眺望,满坡遍野的柿子树枝上,结着许多像红灯笼、绿灯笼、黄灯笼的柿子,它们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簇拥着,私语着,它们是从青绿色的又渐渐变成青中带黄,然后又变成黄中带红,最后就变成火红火红的柿子了。成熟的柿子又红又大像过年挂的小灯笼,让人看了谗得直流口水。拿一个柿子放到嘴里咬一口甜津津的,真是回味无穷显得格外亲热。柿子树上的叶子几乎是弱不禁风的,哪怕是一阵微风吹过,也还是会有许多叶子飘飘悠悠地落到地上,这使有些柿子顿时变成了没有叶子陪伴的“光杆”司令。当秋天的阳光透过稀疏的枝叶照射下来,投下长长的阴影,阴影斑斑驳驳,好像一幅优雅的水墨画有红有绿,真是美景!

  我眷恋家乡,更眷恋的还是妈妈用那纤细的双手擀的“燃面”也就是如今北方人的油泼面,妈妈每次做的面条一般都是手擀的宽面,她说:“手工擀制的面条更劲道”,另一方面,宽面条与调味料的接触面大,吃起来才够味。当面擀好了,水也烧开了,大锅沸水迅速煮熟面条起锅,它的精髓全在那滚油现泼。一大勺滚油已经在火上被烧得青烟乱窜,此时小心端起,麻利的一股脑泼进旁边早已撒上辣子面、蒜末、葱花的面碗中,既不是蹑手蹑脚的轻起慢倒、亦不是莽撞无明的胡乱淋洒,定是手稳眼准的将这瓢摸不得碰不得的滚油刚好泼在那一撮辣子上,滋啦一声,鼻子已经被辣味儿冲到不行,刚才还干瘪无趣的一捧辣子面,已经瞬间还了魂,精神抖擞地准备好好挑战你的味蕾。现做好的油泼面一定要趁着赶紧拌匀,这样热油碰上辣椒面葱花爆出的香气才能“雨露均沾”到 每根面条上。要想吃到油泼面的精髓,一定要放得开,趁热大口大口往嘴里送,这个时候如果能再配两瓣生蒜,吃起来就更痛快了,真是嘹咋咧!手捧满满的一大碗,宽薄的面叶子配上红通通的辣子面,吃得头上直冒汗,嘴上却痛快淋漓地直呼过瘾,宽宽的面条筋道有嚼劲,扎实又耐饥。还有妈妈烙的葱花大饼,它讲究发、揉、饧的调制,制作葱花大饼时,和面是关键。面要和的柔软、不粘手、不沾盆,和面时水要逐渐的加入,最好用手蘸清水扎面,使面团达到软而光滑的程度。然后在面板上铺些面粉,取一半面团放上面,擀成圆片,均匀的撒上适量精盐,用擀面杖擀一下,涂抹一层花生油,撒上葱花,稍微撒些干面粉,把面片卷成长卷,分切成三段再团成圆团,另一半面团也如此操作。然后将饼铛烧热,表面擦些花生油,把卷好的面团擀成薄薄的圆月状,放入饼铛中火烙3分钟,待一面烙至金黄色便可翻饼,在烙1分钟到另一面呈金黄色出锅。这样,一张色泽金黄,油润酥脆松软大饼就烙好了,吃一口香在嘴里暖在心里,这或许就是常说的妈妈味道。这就是生我养我一把屎一把尿拉扯我姊妹五个孩子长大的母亲。

 我眷恋家乡,是因为家乡的山美水美人更美,眷恋家乡,是因为家乡的故事多历史底蕴深厚。而今的家乡带给人们的是春意、是喜气、是温情、是生机、更是希望。随着国家农村城镇化发展新政策的扶持,通往乡村的道路由原来的一条土道变为三条水泥路,各村门前巷道夜间路灯通明!网线进村进户!村村路通,户户电明。生活在神奇古老的娲氏村人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安居乐业幸福生活着。而我也愿做一蓬青草,一棵绿树,一蔸翠竹,一道风景和家乡的土地融为一体。因为我挚爱我的家乡更眷恋着家乡的一草一木。

咨询热线
029-87662975
在线咨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