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公司快讯

人才培养 为勺勺插上翅膀


作者:陕西餐饮网   发布日期:(2016-08-12)   点击次数:
宋方训
国家一级面点师
国家烹调技师
西安勺勺客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人事部经理
勺勺客产品研发委员会副主任
勺勺客营养美食委员会副主任
 玉之美勺勺客

 
    从业四十余年,他对新知识、新理念、新思维孜孜以求,善于逐本求源;他精于面点、风味小吃制作,注重研究中国两大面点流派,各地风味小吃的发展及工艺;从中学食堂,到烹饪学校教师,扎实的技艺功底,丰富的理论知识,让他在执教时风趣幽默、妙语连珠并游刃有余;他负责勺勺客的人才引进与基层员工的培养,是这个全国五十强团餐企业中“教父级”导师,为企业稳步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才资源。他就是宋方训。
 
    母校食堂,成就少年梦想
    宋方训,1953年出生于蓝田。从曳湖镇高中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做了一名保管员,帮忙给集体劳作的村民们做饭。七八十年代的村镇青年,除了高考和当兵,几乎没有别的路通往外面的世界。尽管渴望走出去,但在为村民们做饭时让他对烹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积累了一定经验的基础上,后经人介绍进入曳湖中学学生灶工作,正式开始了餐饮生涯。
    或许是父亲过于严厉的教育,磨砺出他一身的骨气。离家前,他对哥哥说:“只要我能走出去,哪怕吃糠咽菜也要干成一番事业!”他说到做到,初到学生灶的短短一年里,从做杂活的学徒到炊事班长,他练就了一身基本功。为提高师生灶饭菜水平,1978年,他被派到蓝田县当时最有名的团结饭店系统学习陕菜、川菜烹饪技能。他格外珍惜外派学习的一年时间,把师傅们的绝活都记在脑子里,还把饭店周边的美食也学了个遍。为学炸油糕、油条,他每天早上7点,晚上10点利用业余时间,去对面小餐馆帮忙和面,向师傅请教。海参、鱿鱼是当时非常高档的食材,饭店很长时间才做一次。为学习海参、鱿鱼的发制,下班后他主动留下来加班。师傅做菜时,他当好下手,眼勤手快把砧板整理得干干净净;看到师傅有汗,及时把干净的毛巾递到师傅手上。为解决金线油塔的技术问题,他打听到一位技术娴熟的师傅,让师傅指出他操作过程中的欠缺。
    一年后,他回到曳湖中学进入教职工餐厅。1980年,他又一次被外派到曲江学习厨艺,并取得了二级厨师证。这时,宋方训的厨艺在县上已小有名气。他结婚生子,可工资还是十几年前的36.5元,很难维系家庭的日常开支。受改革大潮的影响,他也有了外出发展的强烈愿望。尽管校领导极力挽留,他还是毅然辞职,到西安去寻找自己的天地。
 
    耳提面命,严谨执教14载
    来到西安,他先后在省军区干休所、西安石油公司员工餐厅工作过。1988年,一位同乡在渭南创立了一所烹饪技校,恳请他去教学,他一教就是14年。
    命运有时是一场赌博。只有随着自己的内心,做最真实的自己,才能发挥出最好水平。长期的经验积累中,宋方训从学徒成为师傅,又从师傅转为教师。正常教学过程中,他除了教会学生们基本操作技能,还善于分类梳理烹调技法,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表现其精髓。
    学校成立之初,每期两个班的学生,三个专业老师轮流讲课。宋方训主教面点、烹调实习和热菜。刚开始,教材、教案都得亲手制作、准备。他的讲课绘声绘色、生动有趣,能将枯燥的理论改编成通俗易懂的后厨故事,不知不觉中引人入胜,经常有校外同行专程来听他的面点课。
    在实习课程中,他擅长讲技巧。比如,炸油饼时,烫面、发面、面团各占三分之一才能保证皮脆内软;炸油糕时,一斤面掺一斤半水,烫到手一拍不沾手才算熟,而且面里不能藏进热气。下锅时可先下入一个测试油温;碱面馒头的发酵程度和酵母多少、碱的多少、水温,以及面团的软硬程度有关,加碱多少还要看当天的气温。他因此被誉为影响久远的面点技术讲师,先后被渭南市教育局授予先进教师等光荣称号。
    “严师出高徒”。他的讲课,严厉是出了名的。学麻花、包包子就得做的和案例一样好,否则不能吃饭。就这样,很多当地农民子弟,砖厂工人慕名报名学习,一个班的学生数量激增到110人。不少学生走向社会后,或成为国家级烹饪大师,或拥有自己的企业,或在大饭店任厨师长,然而,他们提起宋老师无不充满尊敬和感激之情。
 玉之美勺勺客
    倾注汗水,浇灌勺勺之花
    2008年,西安勺勺客餐饮服务有限公司兴隆园餐厅成立,宋方训担任二楼厨师长并负责培训餐厅上下一百五十多名员工,餐厅员工都尊称他为宋老师。
    培训结束后,公司让他负责人事招聘。当年,西安餐饮市场充满勃勃生机。繁荣的市场让餐饮基层员工的招聘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急速扩张中的团餐企业。团餐项目比较分散,很多保障点远离城市。为保障各项业务顺利开展,宋方训经常来往于各大人才市场,无论寒冬酷暑,有时还要满街找广告栏贴招聘启事。就这样慢慢积累了很多资源,认识了很多行业同仁,越来越得心应手。人员招齐了,他就开始培训新人。稍有空闲,他就到后厨帮忙包包子、炸麻花,有时也上灶炒菜。
    餐饮人常说,老师和师傅是天差地别的两个称号。师傅教的是技术、技能。师傅教的过程常会留几招绝活,怕被徒弟抢了饭碗;老师教的是做人做事的道理。教学时往往毫无保留,学生有成就,当老师的更光荣。无论教学生还是员工,宋方训从来毫无保留,手把手教。他把每道工序可能遇到的问题解读给大家。一茬接一茬员工被他招进来培训上岗,也有些新员工学了技术转身就另觅出路,他无怨无悔。因为他坚信:要走的迟早会走,留下来的才是勺勺客的顶梁柱。工作之余,他也曾多次被邀请到各地去授课。一次洛南职教中心校长请他去给度假村的厨师讲课,来了四十多个人,讲到十分钟,台下纷纷拿出本子做笔记。两个半小时的课程,全程无一人走动或看手机。宋老师的真情传授为县里领导、听课的餐饮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烹饪最常用的方式有炒、烧、煎、炸、煮、炖、蒸等,细分后更多。宋老师教做菜很看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在他的学生里,做菜最得心应手且创意无限的,往往是那些理论和实践都融会贯通的。他说,初入行的人容易忽略理论,但其实很多实践用理论验证才能通窍,三番五次就能达到“一烧百烧”的效果。例如烧菜,需掌握一个公式:料头菜煸出香味,加汤、加调味,再加主料大火烧开,小火焖炖,大火收汁。把握住这个原则,绝大多数烧菜便可易如反掌。再如蒸菜,蓝田最有名的八大碗:条子肉、粉蒸肉、梅菜扣肉、四喜肉、樱桃肉、酥肉、糟肉皆为蒸制,蒸的时间长短由食材的耐火程度决定。“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先辈们总结的俗语都是有一定道理的,一门心思只想上灶台炒菜,只能是事倍功半。四十余年烹饪生涯中,宋方训换的工作单位不多。他孜孜好学、不懈努力,无论走到哪里,都热切关注当地的美食。他认为,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最感恩自己的妻子。她孝顺老人、教育子女、操持家务,让他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到烹饪事业。
 
    很多餐饮人都如此,他们心怀感恩之心、善思善行。在烹饪中不断精进,以烹饪为最高追求,在将烹饪植根于内心的同时,陶冶了人格,砥砺了精神,人生也达到了更高的境界。

咨询热线
029-87662975
在线咨询
二维码
扫一扫关注我们